形似神似,让人疑似
木工行业有句话:锯响就有末
如果锯子响了,就会有木屑碎末。
现在,锯子没响,
所以,一定没末。
看起来怪怪的,到底哪里不对?因为这个推理藏着一个逻辑谬误:否定前件。
什么是否定前件?
否定前件(Denying the antecedent):这里的前件指前提条件中的前提,即否定前提条件中的前提,以此否定前提条件中的结论:
如果P成立,那么Q成立
现在,P不成立
所以,Q一定不成立。
即:
P → Q
非P → 非Q
下面,让我们举起三个抽象的杠铃,训练大脑皮层上具体的肱二头肌。
三个常见的否定前件案例:
如果一早路面湿了,那么昨晚就下过雨。
今天一早路面没湿。
所以,昨晚没下雨。
看起来有道理,实际上是否定前件的谬误:昨晚下雨后会,风会把积水刮干,即使没风,也可能因为雨小而快速蒸发。所以『路面没湿』不能保证『昨晚没下雨』——前提不能保证结论的真实性,也就是说,结论不是必然正确。
我们变换上篇 开篇的例子:
如果车没油,那么车跑不起来。
现在,车里有油,
所以,车一定能跑起来。
注意,这里的前提和结论都有否定词:『没』和『不』,删除否定词,我们发现它的本质依然是『否定前件』:
如果P,那么Q。
现在,P不成立,
所以,Q一定不成立
『车里有汽油』的事实,并不能保证汽车能启动,油门、引擎和驾驶者的驾驶能力,都有能力把车停在原地。所以结论不是必然正确。
本文开篇的例子:
如果锯子响了,就会有木屑碎末。
现在,锯子没响,
所以,一定没末。
『锯子没响』的事实,并不能保证没有碎末。木工师傅撒花庆祝拖了三年的尾款回收成功时,可能把碎末当成了花。
那么,人们为什么常常被否定前件所迷惑?我们把目光投向『否定前件』的双胞胎哥哥:
孪生兄弟:否定后件
参加你生日聚会的朋友后来对你说:
你没有喊出你的愿望,因为如果你喊了,愿望就不会实现,而你实现了你的愿望。
要明辨这样的论证,唯一的办法是: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这条论证的标准结构,然后反复端详。
首先,这个判断的结论是什么?结论是:『你没有喊出你的愿望』。
你的朋友抛出结论之后,开始论证为什么我得结论成立,即:为什么我认为你没有喊出愿望?原因有两个:
『因为』是个前提标识词,大前提是:『如果你喊了,愿望就不会实现』。小前提是:『你实现了你的愿望』。
我们现在可以按照标准结构,写出你朋友的判断:
如果你喊出你的愿望,愿望就不会实现。
现在,你的愿望实现了,
所以,你没有喊出你的愿望。
这个论证犯了『否定前件』的逻辑谬误么?没有。这是经典的『否定后件』(modus tollens)论证——只有前提无误,结论必然正确。
为什么否定前件迷惑人?
回忆下,『否定后件』就是我们高中数学学过的『逆否命题』,如果原命题为真,那么逆否命题为真,即:
P → Q
非Q → 非P
高中老师曾让我们这么理解『逆否命题』四个字:如果要逆转命题,必须否定后者,才能推翻前者。
如果否定了前件,那逻辑上就无可救药了:
P → Q
非P → 非Q
而『否定前件』的形式正是如此。
『否定前件』于『否定后件』两兄弟本是同根生,两者形似神似,让人不得不疑似,但终究一对一错,阴阳两隔。
而我们唯一要做的,就是加强刻意练习脑肌,搞清这根分界线。
刻意练习
命题:我爱你
转换成标准命题形式:如果有个人是我,那么这个人爱你。
基于上述命题,体会两个不同的判断:
否定前件(逻辑谬误):如果这个人不是我,那么这个人不爱你。(其他爱你的人排好队指出这个逻辑漏洞)
否定后件(正确逻辑):如果这个人不爱你,那么这个人不是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