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悖论无法判断,谬误似是而非

你认识你父亲,
你不认识这个蒙面人,
你父亲就是这个蒙面人,
那么,你认识这个蒙面人吗?

如果你认识这个蒙面人,那么与第二行相悖,第二行明明说了:你认识他。

如果你不认识蒙面人,因为你的父亲就是蒙面人,那么,说明你不认识你的父亲。但第一行又明说了:你认识你父亲。

古希腊哲学家欧布利德斯把这称为蒙面人悖论

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, 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。

欧布利德斯凭借蒙面人以及其他六个悖论,在逻辑史上拥有一席之地。

但是,蒙面人悖论真的没问题么,这到到底是悖论还是谬误

在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,这是著名的悖论,但现在这是谬误,因为这样的论述违悖了代换原则:

什么是代换原则?

代换原则是指:甲是乙时,将语句中的甲代换成乙。例如:

小美是老王的女儿,
小明欺负小美,
所以,小明欺负老王的女儿。

这个判断遵守了代换原则,代换正确:小美等价于老王的女儿。

但有时,代换原则会违反一般直觉:

孙悟空是六小灵童,
小明认为孙悟空会腾云驾雾,
所以,小明认为六小灵童会腾云驾雾。

这个判断看似有道理,但违背直觉,为什么?

因为它违背了代换原则,代换错误,这里有一颗逻辑烟雾弹缭绕在命题中:

六小灵童扮演孙悟空,但不是孙悟空本尊。

上述两个例子的的另一个区别是,前者是外延语境,而后者是内涵语境。

外延语境 vs. 内涵语境

『小明欺负小美』的例子,属于『外延语境』。外延语境指:相同指称但是不同含义的表达式替换语句成分时,该语句真假不变。

小美等价于老王的女儿,而且,即使变换为『小美是老王的女儿之一』,也就是老王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女儿大美,那么结论也成立:小明欺负了老王的女儿。

再如,下述判断也是外延语境:

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,
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,
所以,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。

用『世界上最高的山峰』替换『珠穆朗玛峰』,构成结论,结论和大前提真假一致,现在大前提正确,所以结论正确。

不适用外延语境的就是内涵语境。

『小明认为六小灵童会腾云驾雾』的例子,则属于『内涵语境』,小明误认为六小灵童完全等价于孙悟空,所以才会判断错误。

再比如一个场景:弟弟从远方回来,出现在姐姐面前。

姐姐从未见过这个弟弟,
姐姐知道有这么一个弟弟,
所以,姐姐知道面前这个人是她弟弟。

尽管『弟弟』和『面前这个人』有同样的指称,但两者不是完全等价,所以不能直接替换,这里是内涵语境。

一般而言,当语句中出现这样的词汇时,需要谨慎:『认为』、『听说』、『在说』、『确信』、『推论』、『认识』、『知道』、『相信』……

这些词都可能在指示内涵语境,而内涵语境很可能违背代换原则。

如果把『姐姐』换成古希腊女性厄勒克特拉,把弟弟换成『俄瑞斯忒斯』,那么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利德斯提出的有一个著名悖论:厄勒克特拉悖论:

厄勒克特拉没有认出来访者是她的弟弟俄瑞斯忒斯,
然而,厄勒克特拉认识她的弟弟,
因此,厄勒克特拉知道来访的人是谁。

在欧布利德斯之后,厄勒克特拉悖论和蒙面人悖论被定义为『蒙面人谬误』,因为它们混淆了概念,把不同的东西认为完全等价。

悖论与谬误

欧布利德斯还提出过另外一些正牌的悖论,比如:

这句话是谎话

如果这句话是谎话,那么这句话是真话,而不是假话;如果真句话是真话,那么它确实在说话。

再比如:

一粒沙子不是沙堆

如果有几粒沙不构成沙堆,那么再添上一粒沙子必然也不构成沙堆。

然而,如果一粒一粒不断添加沙子,沙子迟早会变成沙堆,但依据前面所说,一粒沙不是沙堆,所以再多的沙粒也不会形成沙堆。

人类语言含糊多意,我们看到,由一系列正确的推理,居然还能得到一个明显为假的结果。

我们把逻辑上无法判断正误的称为『悖论』,似是而非的判断称为『谬误』。

我们要做的,是厘清谬误的逻辑,第一时间将谬误从悖论和日常生活的判断中区分出来,将自己的思维从混沌中解放出来。

刻意练习

我们来举一组思维杠铃:注意提示词『相信』,这代表可能属于内涵语境,注意蒙面人谬误:

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,
蒙面人是老张,
所以,法官相信老张是凶手。

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,
法官不相信老张是凶手,
所以,老张不是蒙面人。

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
法官相信老张是凶手
所以,老张是蒙面人

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
蒙面人不是老张
所以,法官相信老张不是凶手

蒙面人谬误的其结构一般为: A认识B,A不认识C,则B不为C。

我们体会下正确的推理:

法官判处蒙面人死刑
蒙面人是老张
所以,法官判处老张死刑

法官判处蒙面人死刑
法官未判处老张死刑
所以,老张不是蒙面人

注意提示词『判处』,这代表外延语境,蒙面人和死刑犯完全等价,遵循代换原则。